临床肿瘤学杂志
主办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国际刊号:1009-0460
国内刊号:32-1577/R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9340 人次
 
    本刊论文
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临床探析

 【摘要】 目的 探究与分析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的临床表现及其特征。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胃肠间质肿瘤患者58例,记录其临床表征并对此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无特异性临床特征,常见表现为胃肠道梗阻、消化道出血以及腹部出现包块等。有效诊断方法为CT和内窥镜等,有效治疗方法为药物靶向治疗和手术切除。结论 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困扰中老年患者,临床上应选择合适的诊疗方法。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6/view-4716025.htm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原发;临床表征 
  胃肠间质肿瘤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它的细胞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周围间质细胞类似,且患此病者无特异临床特征。为了避免误诊和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研究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尤为重要。此外,目前临床上对诊断此病的辅助方法要求较高,传统B超检查已不能满足要求。故研究出适用且有效的诊疗方法十分迫切[1]。本项研究旨在探究并分析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找出合适的诊疗方法。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09年3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患者,从中随机选取58例。观察对象中有男35例,女23例,年龄在25~76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6.71±4.63)岁。所选病患年龄分布为:低于40岁7例,40~50岁15例,50~60岁18例,60~70岁12例,70岁以上6例。其中,肿瘤位置多位于胃部,此类患者有19例。此外,还有位于直肠者7例,位于十二指肠者13例,位于小肠者10例,位于回肠者9例。患者有良性患者15例,恶性患者26例,交界性患者17例[2]。 
  1.2 诊断方法 现今临床上多采用各项辅助诊断技术进行判断患者的病灶和病情。因为传统B超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今高分辨率和准确率的要求,所以本项研究中仅有6例患者使用,因其费用较低。多数患者采用内窥镜诊断技术,有30例,约占51.72%。另有患者采用CT扫描诊断技术,有39例,约占67.24%。通过各项辅助诊断技术获得病灶处影像信息之后,医生据此进行确诊和拟定治疗方案。 
  1.3 治疗方法 本项研究中有超过一半的患者采取手术切除治疗,另外少数患者采用药物靶向治疗。手术切除治疗有楔形切除和局部切除的方式,此种方法效果较好。对18例患者行肿瘤肿块切除,对14例患者行左半结肠切除,对15例患者行病变肠断和部分胃切除,对3例患者行全胃切除,此外还有8例患者未能完全切除。 
  1.4 术后随访 因为原发性胃肠间质瘤复发概率高达55%~90%,所以应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记录。即使完全切除的病患也可能会在数月至几年后复发或者转移,所以医生和患者应予以重视。以一季或半年为周期,对患者的腹部进行CT扫描,预防复发或转移。 
  1.5 统计学方法 本项研究所观察和记录到结果均经由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和分析。此处采用t检验方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观察结果显示,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部肿块,便血等。病灶处周围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坏死、钙化以及囊变等[3]。肿瘤直径约在2~25 cm之间,呈现出哑铃形、不规则形和圆形。所有观察病患中有19例患者经评级属于高危者,有21例属于中危者,15例属于低危者,另有3例极低危患者。具体数据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为常见非上皮源性肿瘤[4]。它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无特异性症状且易转移和复发。患者多感到腹部不适,表现为有腹部肿块和消化道出血以及便血等症状。此外,部分患者有肠梗阻以及体力不支等表现。此病症的非特异性导致其易被误诊或忽视,到了发病后期肿瘤会转移至肝和腹腔处。因此,本项研究观察了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记录和分析了诊断和治疗该病的方法。 
  本项结果显示,胃肠道间质肿瘤多发于胃部、十二指肠和直肠等部位。患者在初期和中期阶段有腹胀以及消化道溃疡等表现,到了中后期还有胃肠道出血等严重症状。临床上多采用CT、内窥镜和MRI等方法进行辅助检查和诊断,它们均有较高的清晰度和准确率。内窥镜可进入胃内检测,显示出病变处的详细信息。CT和MRI则通过对病灶处扫描成像和重建信息来反应组织结构的特点和变化。此外,病理切片的分析与评估亦可作为医生的诊疗参考。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切除方式进行治疗,此方法为唯一有效且可治愈的方法。部分患者会选用药物靶向治疗的方法,常用药物为伊马替尼。此病复发率高于50%,故在预后应持续随访记录3~5年,定期检查胃肠内情况,预防复发和转移。 
  综上所述,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是一种无特异性表征的疾病,医生在诊断时应运用有效的辅助方法进行检测。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为手术切除,在术后几年内应对患者进行追踪且定期检查。 
  参 考 文 献 
  [1] Bachet J B, Landi B, LaurentPuig P, et al.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 (GIST) and germline mutation of KIT exon 13.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2013,49(11): 25312541. 
  [2] 柯传烽. 78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河北医学, 2011, 17(2): 172173. 
  [3] 曹冬兴,吴国豪,纪元.原发性胃肠间质瘤诊断方法与评价.中国实用外科学,2010, 30(8): 691694. 
  [4] 侯仙娥.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临床特点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217218.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临床肿瘤学杂志》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临床肿瘤学杂志》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